2025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研究员就“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作专题报告。报告由付八军教授主持,我院多名师生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报告中,康宁研究员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与政策实践,系统解读了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历史脉络、政府角色与市场机制,重点阐释了区域差异对高校分类体系的深远影响。她指出,浙江凭借活跃的市场环境与服务型政府的明确定位,产业结构快速向数字经济和服务业转型,本地高校的分类发展也紧密契合民营经济需求与产业演进方向,呈现出灵活适应、动态匹配的特点;而江苏以集体企业和重工业为传统根基,高校分类体系则更加强调政府引导作用与工科特色优势。两省高校在定位上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分类逻辑与区域特质之间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

在分析研究型大学发展现状时,她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多聚焦于单一前沿领域,虽在短期内易于形成特色与优势,但在面对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全球科研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原有的研究方向可能迅速贬值,存在明显的“单点依赖”脆弱性。相比之下,传统研究型大学学科基础更为宽厚,在调整研究方向时具备更强的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她强调,这一类型间的差异,是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关键议题。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区域教育规划、跨学科专业分类适配、技能型院校转型等议题踊跃提问,康宁研究员结合政策逻辑与地方实际逐一作出细致回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康宁研究员在总结时指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核心,是推动不同类型高校在适宜的赛道上精准对接社会与服务需求。她进一步强调,地方院校应立足区域特质明确办学定位,研究型大学需警惕单一领域依赖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科设置要兼顾政策引导与地方自主,跨学科专业应锚定核心功能避免泛化,技能型院校则要通过持续的技能升级筑牢发展根基。

本次讲座深刻阐述了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宽广前瞻的视野,为现场师生构建了全新的认知框架。讲座不仅深化了全院师生对这一重要议题的理论理解,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